↵返回

国内激光院校发展情况(2)

发布时间:2012/10/23 14:19:15

五、光子信息技术以光子为信息基本载体

  开展光子信息技术在光传输器件与仪器、光子信息检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光通信技术及器件的研究,基于平面波导集成密集波分复用器件及光开关器件的研究,新型高速调制光通信激光技术,人工介质即光子晶体的研究,人工负折射现象的研究,光及电磁波的逆问题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光子学效应的检测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瞬态光与生物质作用等现象的研究,将现代光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中。近年主要研究成就作为我国光学仪器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将发展国家急需的先进光学仪器技术作为实验室主要工作,不仅从应用基础研究层面开拓新型光学仪器技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充分重视光学器件与仪器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对我国光电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项目成果

  纳米光纤技术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当前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2003年童利民教授关于纳米光波导的研究成果“Subwavelength-diameter-silica-wires-forlow-lossopticalwaveguiding”在Nature上发表。随后几年在纳米光纤谐振腔以及增益介质型纳米光纤、微光纤激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童利民教授在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中青年科技奖。

  在液晶投影光学引擎与元件技术研究上实现突破,采用非成像光学技术提高了投影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建立了投影显示技术的研发平台,研制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投影显示设备,推进了我国投影显示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投影显示光学元件产业的大国。该项目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刘旭教授获2004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被授予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称号。在投影显示技术方面,实验室为国际知名的投影机商NEC设计高光效投影显示器等,在东亚相关领域形成广泛影响,成为现代投影显示领域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技术、人才供应地之一。

  在光子晶体与人工负折射介质研究中取得诸多进展,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在2004年亚太光通讯大会上应邀作全会特邀报告。作为首席科学家何赛灵教授主持的973项目“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2005年获得批准,研究总经费达1500万元。2007年何赛灵教授作为共主席在浙江大学成功承办了OSA纳米光子学国际会议,研究团队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12月何赛灵教授当选为OSAfellow。

在生物光子检测技术上开展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的研究,在国内首次获得人眼底活体视网膜高分辨层析图像,取得了优于商业化产品ZeissHumphrey第三代眼底OCT仪的满意结果,成果属世界前列水平。项目负责人丁志华研究员2004、2006年连续两届被邀请在中国光学年会生物医学光学专题作“OCT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的特邀报告,多次被邀请至美国、瑞士、韩国等作访问交流,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多项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精密光学检测和加工设备方面开展了大面积高精度光刻设备的研究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企业合作研制成功分辨率为1微米的12英寸硅片一次曝光镜头,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近几年的全国学科评比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2002年获得全国第四名、2004年获得全国第二名、2006年获得全国第一、2007年在全国研究生院一级学科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浙江大学光电系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光学大会,国内外共1300多人参加了大会,被时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的母国光先生誉为“群贤毕至”开创了中国光学学会成功举办大型年会的先例。国际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每年都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有多名教授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会议上担任共主席。

  交流合作

  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光学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地,近年来实验室与日本NEC、滨松光子、美国PrecisionLens、JDSU等国际光学与信息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与浙江舜宇集团、浙江水晶光电、富通集团、宁波永新、上海嘉光、南阳利达等国内主要的光学产业集团进行产学研合作。支持了长三角地区诸多光学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光学产业群。浙江舜宇集团已在香港上市,年产值达十亿元,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光学加工基地之一。

  4、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秉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传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四次参加了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成绩均为优秀。目前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发展成为我国一个由材料学、凝聚态物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科技成果辐射基地。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晶体生长方法齐全、结构、性能表征与器件制作设备先进,科研工作已由以前单纯地跟踪、模仿逐步发展到今天在材料设计、制备及相关技术等方面颇具创新能力,整体研究实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逐步形成优秀的研究群体,研究领域由体块晶体向低维化方向拓展,研究层次由宏观向介观、微观扩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有LAP、KTP、双掺杂TGS、KNSBN、KTN、NdPP、NYAB、LT、DKDP、KDP、MHBA、BN等晶体材料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奖四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内的多项奖励。

  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建成一支由国际知名专家为学术领导人,以中青面学术骨干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重点实验室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特别是体块功能晶体材料的制备技术居于国际前沿水平。长期以来,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家坡、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其中不少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5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向和任务

  晶体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的功能晶体的设计和探索,实用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表征及其应用,低维晶体材料包括半导体薄膜、铁电薄膜、纤维、微纳材料及其相关原型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晶体生长及材料制备过程的基础研究等。

  研究所的任务是从事人工晶体及相关材料的组成、基团、结构和功能性质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研究、设计和制备新的功能材料,重视材料制备基本过程的研究,改进和拓展现有功能晶体及相关材料的特性。充分利用材料的综合性能,开展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功能晶体及相关材料、功能晶体器件的设计、制备和应用,逐步扩展与功能晶体相关的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以功能晶体为核心的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

  晶体材料研究所长期以来坚持以功能晶体制备及应用为中心内容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顺应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对这四个方向所包含的实质内涵进行适当的调整、拓宽和充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所已经从最初的以溶液生长为主、设备简陋的科研小组。发展到今天晶体生长方法齐全、结构、性能表征与器件制作设备先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已由刚开始的跟踪、仿制国际先进材料,逐步发展到今天在材料设计、制备及相关技术等方面颇具创新能力,整体研究实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逐步形成了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研究群体。

  科研成果

  晶体所建立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大批重要研究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的晶体器件。已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教育部科技一等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研究所紧紧把握国际功能晶体材料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功能晶体的制备科学及其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的应用为主线,以激光核聚变工程用大KDP/DKDP晶体、白光照明工程及高功率微波器件用SiC单晶衬底和强激光工程用晶体为主要研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形成了一个能进行集体攻关的创新研究群体。一些新的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宽禁带半导体的生长技术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在纳米超硬、光催化、发光材料及有机光电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

  5、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于1995年10月2日在原精密仪器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基础上成立的,原精密仪器工程系的前身是精密机械仪器专业成立于1952年。

  学院下设四个系精密仪器工程系、光电子信息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光电子科学技术系。分别设有五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技术科学。学院还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研究中心、传感工程研究所、照明技术研究所、光电测控技术研究所、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生物光学研究所、安全防伪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0人,在校学生2000人。学院下设精密仪器工程系、光电子信息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光电子科学技术系具有机、光、电、算综合学科优势。在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信息化、集成化、微型化和实用化的明显特征。

6、上海交通大学

  “激光制造中心”作为中国与德国政府间重大“科技合作”项目,2004年在两国总理见证下于柏林签约,2005年10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落成,2006年2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正式投入运行。中德双方参与激光合作项目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集团,德方主要合作伙伴激光器制造商Trumph公司、激光焊炬五轴运动机械与控制系统制造商Schuler Held公司以及不来梅大学激光应用研究所;中方主要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江南造船集团、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和上海宝山钢铁股份公司。德方政府和企业以及中方企业大学出资共同构建船舶激光制造系统平台。激光制造中心建筑面积3000㎡拥有机加工、焊接切割设备、吊装运输设备、材料分析仪器、计算机通讯网络、办公设施和多媒体会议室。激光制造中心是集办公、学术交流、科学试验、生产加工于一体多功能实验研究基地。

  激光制造中心建立受到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高度重视,自2005年先后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有“船舶大功率激光建造技术”、“造船工业大功率激光制造技术及应用研究”,“超高强钢高功率激光焊接技术研究”“国产船用材料高功率激光焊接适应性研究”,于2006年激光制造中心被批准为“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返回
首页 产品展示 公司简介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应用领域
服务热线:
010-8457473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东路1号院8号楼5层A厅501室
座机:010-84574732
传真:010-84574749

Copyright 2023 北京镭志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03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