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八大代表的“激光风采”

发布时间:2012/10/26 14:18:3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在十八大会议上,将会选举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包括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之后召开的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军委等。

  会议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本届将有227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八大代表赴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其中也有许多激光行业人士:

十八大代表风采——张桂华:打造北方光谷

十八大代表风采——张桂华

十八大代表风采——张桂华

  张桂华,皮肤白皙,身材苗条,长发飘飘,初见起来很有点芊芊弱质的感觉。可仔细一看,眉宇中透着一股坚毅果敢的“艮”劲儿。就是凭着这股子“艮”劲,张桂华带着改制后的天津激光研究所,克服重重困难,闯出一条发展之路。

  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1975年成立,隶属于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天津市唯一的专门从事光电子、激光技术应用、成套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科研单位。是天津市激光学会的挂靠单位,也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天津市物理学会、天津市光学学会、天津市发明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单位。

  建所三十多年,完成科研项目一百多项,从“六五”以来承担国家及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获国家发明奖、市、部级科技进步奖近二十项,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十余型,曾被评为全国科研院所运行绩效三百强之一,2004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企业。

  十年前转制时,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一下子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碗,如同一叶小舟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如今,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已经拥有了激光医疗、激光加工、等离子激光切割机等七大系列40余种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牢牢站稳了脚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是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桂华。

  天津激光技术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激光应用研究的科研院所,很难想象当年转制以后,这个研究所只有科研成果,几乎没有一种产品,一半的职工吃不上饭。时任激光所副所长的张桂华坐不住了,“激光所承担了国家从‘六五’到‘十五’的攻关项目,咱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从那儿以后,一直专注科研的张桂华开始将目光转向激光的应用和产业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桂华带领团队利用激光替代传统工艺生产出的石油割缝筛管,强度是机械切割的10倍,采油量是传统工艺的3倍。当时同等水平的进口激光切割的石油割缝筛管一米的价格是365美元,而激光所的售价是1000元人民币。靠着这个产品,激光所有了第一笔订单——100米。虽然只有10万块钱,但是激光所在市场中有了第一个实实在在的客户。

是这个产品,让张桂华找到了激光所在市场中生存的方向,但这对她来说还远远不够。拥有了核心技术和产品,却没有市场,她不认头。为了使石油割缝筛管产品能够占领全国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市场,张桂华经常亲自去谈判、投标。一次,在去辽河油田谈判的火车上,她发起了高烧并发急性肠胃炎,严重脱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张桂华湿了眼眶:“当时我在火车上疼得已经说不出话,同去的销售人员一再劝我别去了,下火车回天津治病。可我觉得定好的谈判时间咱不能违约,所里的职工还等着这个订单发工资呢!”张桂华一直咬牙坚持到了盘锦,火车站破天荒地让救护车进了站台,把她从火车站直接送到医院抢救。就这样,张桂华顺利地拿下这笔订单,但她已经连坐得力气都没有了。张桂华躺在汽车后座椅上回到天津的时候,已经是午夜。见到在楼下焦急等候的爱人,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任务完成了,领导接我回来了。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艮”劲,靠着要让天津激光所扬眉吐气的责任感,张桂华带领着这个具有三十几年历史的科研院所实现了华丽转身。2011年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本部及下属公司销售额2500万元,利润达19%,职工收入也迈入了小康水平。张桂华对此并不满足,她告诉记者:“天津激光所正在组建天津市激光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将成为天津激光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拉动本市激光产业的发展,将天津打造成中国北方光谷。”

  十八大代表风采——陈建新:我的生活就是科研

十八大代表风采——陈建新

十八大代表风采——陈建新

  “如果光速都有被超越的可能,为什么我们不能不断超越自己,成就未来呢?”这是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教授、博导,耶鲁大学客座教授陈建新的人生格言。虽然已成绩斐然,她依然每天坚持早起,一份简单的早餐后,便开启新一天的科研探索。

  陈建新的研究领域是国内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现已被人类广泛应用。近年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能聚焦到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空间区域。陈建新致力于研究飞秒激光,并努力利用它造福人类。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大敌,医学活检进行癌症诊断时,容易因取样偏差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能否通过光学手段及早诊断出癌症?陈建新有了这个大胆的设想。

  2004年从北京大学被引进到福建师大工作后,陈建新开始投入基于飞秒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多光子显微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在这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最初研究中,陈建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光路设计和探测器参数难以把握,她根本无法从医院提供的临床手术切下来的新鲜病理样品中,扫描到一张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的图像,更无从进行病理和图像分析。在光路的调试和探测器参数的优化中,她一次次地摸索、分析和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渐总结出最优化的实验方案,并取得了理想的图像。

  此后,陈建新一头扎进多光子显微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别人问她为什么每次做实验时间都那么长,陈建新笑着解释:“整套设备昂贵,是实验室的家底,其寿命与开关机有关。所以一旦开机,就想着不停歇地一口气做下去。”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做实验需要耐心和反复探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建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研究成果《基于非线性光谱成像新技术的医学无损诊断基础研究》,开拓了非线性光谱成像新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此技术若与光纤光学结合,将实现人体全身的内窥镜无损检查,该成果获得2009年度福建省科技一等奖。

  一向心态很好的陈建新,有过两次让她失眠的任务。一次是福建省科技一等奖的答辩,15分钟的PPT,前后改了30多遍;另一次则是她领衔申报的教育部“医学光电信息技术”创新团队,最终团队脱颖而出,入选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它们承载着团队的希望。如果这只是我个人的事,我想就不会有压力了。”陈建新说。

是的,作为福建省引进的人才,到福师大工作后,陈建新从未让领导和同事失望。面对家人,她只能把愧疚藏在心里。“我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常常通宵做实验,经常让女儿在同学家里过夜,每次望着女儿离去的瘦小背影,我的内心都无比酸楚……”

  如今,陈建新的头衔和荣誉越来越多,但她仍单纯认真地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我将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懈探索,永不止步。其实,对科研人来说,科研和生活永远没有界限,我的生活就是科研。”


↵返回
首页 产品展示 公司简介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应用领域
服务热线:
010-8457473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东路1号院8号楼5层A厅501室
座机:010-84574732
传真:010-84574749

Copyright 2023 北京镭志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03164号-1